【明報文章】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老齡化問題,從經濟角度來說,勞動力老齡化會令社會整體生產力下降,影響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。不過這些影響可通過(1)提高整體勞動人口數目;(2)長者群體擁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相對豐富的工作經驗;(3)發展資本和培養人才;以及(4)政府和企業積極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來彌補。
事實上,在過去20年,香港整體生產力仍有可觀增長,勞工生產力指數(Labour Productivity Index)由2000年的63.8上升至2019年的約106(以2015年為100計)。
退休及勞動人口老齡化的影響
傳統上,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老齡化,都被認為會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。沒有工作的退休人士,須依靠積蓄、退休金和政府提供的長者福利來維持退休生活。由於沒有工作收入,退休群體會造成社會流失所積累的資本,不利於由資本推動的經濟發展。
此外,退休人士亦會較多依賴政府的福利補貼,長遠對公共財政造成龐大壓力。例如政府的長者生活津貼福利支出,2013/14至2019/20年度間由123億元跳升至232億元,以每年平均一成多的幅度增長。加上香港欠缺整體退休保障計劃配套,許多長者退休後,即使有強積金和現金福利補助,總體收入仍未足夠維持基礎生活,逐漸墮入貧窮網。2019年,有32%長者人口(39萬)生活在貧窮線以下(於政策介入後,包括恆常現金補助),情况令人擔憂。
外國經驗帶來新思考角度
在應對人口老齡化、防止老年貧窮及保持經濟競爭力上,我們可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,例如德國老年人口在2008年已佔總人口約20%,面對沉重公共退休支出,德國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改變,包括改革公共退休金供款和支出比率、提高退休年齡,透過增加老年就業機會和提升相關勞動參與率,取得最顯著效果。於2016年,德國50至74歲工人就業率為55.1%,明顯高於歐盟(45.4%)的平均水平,所以德國到現在仍是歐洲經濟火車頭。
我們常認為老齡化及長者群體的壯大,會為社會帶來負擔,但一些外國經驗卻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。首先,傳統老年撫養比率假設了所有65歲或以上的群體,為沒有工作或生產力的依賴人口;而在撫養比率中作為基數、具生產力的勞動年齡人口,則被視為在經濟上承擔及撫養長者的一群。可是這個公式未能準確反映實際情况。例如在美國,2003至2012年間,具生產力的勞動年齡人口(25至64歲)增加了7.7%,但他們的勞動參與人數只增加了5.3%;同時,65歲或以上人口雖然增長了22.2%,但其勞動參與數量卻提高了61.2%。這正好顯示,年長群體即使踏入退休年齡,仍然繼續工作,而且漸漸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,不再是一貫被視為要依賴的一群。
香港在過去10多年,65歲或以上群體的勞動參與率亦出現倍數增長,其中原因包括:由於經濟產業轉型,出現更多服務性質及知識型職位,這些職位相對傳統製造業和工業,其勞動量要求較低;人均壽命增長,初、中老年人相對較健康;整體退休保障的收入替代率不足,難以維持合理的生活水平;以及從2011年起推行法定最低工資政策,都促使更多長者繼續工作。
狹窄的工種和就業選擇
但是,在職業類型比例上,相對於整體就業人口,長者仍較多從事低技術要求的基層行業,例如看更、零售、飲食、衛生清潔及交通物流等。部分工作勞動量高、工作環境不理想,如食環署外判服務清潔工人。假如沒有合適和富彈性的工作調整及環境改善,必然減少年長者持續工作的可能,迫使部分原先可繼續工作的長者,轉而完全依賴社會福利。
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齡,他們有較高學歷和技術,如以現時長者就業類型和情况來看,未必能提供充足對應他們技術及學歷的工作選擇。
加上現時有許多企業和政府資助機構,仍以60或65歲為指定退休年齡,跟現實及國際趨勢背道而馳,以致許多富經驗和專業背景、仍有意願及能力的年長人士無法找到合適工作,只好選擇離開勞動市場,或從事不對應其能力、較低技術要求的工作,造成人力資源錯配和浪費。
多方面推動長者就業
社會和企業文化仍普遍存在年齡歧視,認為長者生產力不及年輕人,因此影響年長者獲聘任及挽留的機會。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個有關勞動力老齡化的工作報告指出,屬經理及專業職系的工作,反而會隨就業者老齡化而帶來生產力的增加。
所以,推動及鼓勵長者繼續或再就業,在退休保障和稅務上提供繼續工作的誘因,改革現時企業和機構的硬性退休制度,並轉換為靈活及分階段的漸進式退休設計,採用長者友善招聘方式,創造富彈性的工作條件和環境,提供退休人士再培訓和培養使用新科技能力,以及在機構和社會文化上消除年齡歧視,工作設計和配對上結合長者工作經驗及優勢,賦予長者選擇繼續工作的權利,從而提升年長人口勞動參與率,繼而保持社會整體生產力,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和發展的議題。
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
(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,旨在指出相關制度、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,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,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,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、不滿或敵意)
[陳加才]
資料來源: 明報 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觀點/article/20220128/s00012/1643306936031/陳加才-老有所用-長者就業挑戰與機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