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工作中找回價值 耆康會助長者重返職場

從工作中找回價值 耆康會助長者重返職場
從工作中找回價值 耆康會助長者重返職場

常言道,員工是企業最珍貴的財產。然而,隨著人口老化,香港正面臨勞動力不足的難題。根據政府統計署的推算,本港未來50年的勞動人口,將大跌50萬至313萬。面對這個難題,有建議提出延長退休年齡、鼓勵退休人士重返職場。非牟利長者服務機構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(耆康會),於2008年率先推出「友待長者就業計劃」,向僱主及社會大眾倡導「人盡其才」的概念,並透過不同的工作坊,協助中高齡人士了解就業市場的現況,拉近他們與年輕人的距離,為重返職場做好準備。

77歲的黃偉明(Patrick),在2013年結束經營多年的生意後正式退休。雖然當時已年屆72歲,但仍然不甘就此結束就業生涯:「不想每天的生活就是到公園呆坐打發時間」,於是嘗試寄出求職信,可惜困難重重:「僱主一看到我的身份證就叫我回家等消息。」找不到工作,Patrick唯有去增值自己,到社區中心參加興趣班及做義工,學習上網、使用智能手機等,擴闊視野及自己的生活圈子。

工作意義不在金錢 而在尋找自我價值
後來,Patrick參加了耆康會的「耆星課程」,學習退休規劃、面試技巧、職場潮語、退休形象、及了解現時職場狀況及適合中高齡人士的工種等,增加了他重返職場的信心。其後更受到賞識,獲一間體驗館聘請為兼職導賞員,主要的工作是與年輕人交流,增加他們對長者的認識。現時每個月彈性工作56天:「可以自由選擇上班的日子,工時亦不長,不會太吃力。」Patrick坦言,工作最重視的不是薪金,而是可從中尋回自己的價值:「我已經無憂無慮,子女已經長大,出來打工主要是找個寄託,賺一點零用錢又可以認識新朋友,令我覺得自己還有存在的價值。」

摒棄舊觀念 鼓勵再培訓
耆康會主席麥建華博士指出,現時本港長者就業的情況,大概為每10名長者有4名仍然在職:「以此比例推算,本港現時有大約50萬名6064歲的中老年人士,如果可以把他們的就業比例增加20%,就有多10萬人就業,有助本港的經濟發展。」說到聘請年長人士,不少僱主或許會擔心他們的學習速度較慢,又或只適合前線工作。麥建華博士認為這些思想都是錯誤的:「其實較年長員工好處更多,他們有經驗、有網絡、穩定,甚至可以幫助機構和社會承傳很多技能。只要僱主願意教他們,鼓勵再培訓,他們是絕對沒有問題的。」

耆康會自2010年積極舉辦中高齡人士就業招聘會,近年發現空缺愈來愈多,意味著社會的接受程度都愈來愈高:「當中不乏專業的工作,例如會計、導師等的空缺。」面對人口老化,不少行業青黃不接,要應付這個難題,麥建華博士指,僱主需更努力留住有經驗的人才:「僱主應該要看僱員的能力,而不是年齡,可考慮彈性退休安排,又或為中高齡的僱員提供彈性上班時間或地點,安排他們在家工作,甚至分拆工種,為中高齡僱員安排合適的工作。」不過,最重要的都是不應戴有色眼鏡:「在招聘程序上公平一點,不要看到年齡就有偏見。

資料來源:ctgoodjobs https://www.ctgoodjobs.hk/article/id/1235-17825​

分享至